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,下一句才精華,只有聰明人能領悟。
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,下一句才精華,只有聰明人能領悟。
在五千年的歷史程序中,老祖宗總結了無數言簡意賅的諺語、格言俗話流傳至今,每一句都投射了現實的影子,讀來令人回味無窮。有的俗語是反映世態人情的,例如“貧居鬧市無人問,富在深山有遠親”;也有的俗語是分析性格命運的,例如“富人思來年,窮人想眼前”。
這些話往往沒有什麼高深難懂的詞彙,就算大字不識幾個的老百姓,也能一讀就懂。正因為這個原因,俗語往往比古書典籍流傳更廣,比如今天說的這句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,在民間就無人不知,無人不曉。不過,很多人常常誤解了它的意思。
如果遇到情感問題、或者工作、生活問題,對某人某事感到不滿意而選擇分道揚鑣,事後又想修復回頭,大家就會常說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;但實際上,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的意思沒有這麼狹窄,老祖宗的生活智慧也沒有這麼片面,是後人在引用時產生了一些理解偏差。
在古代,“千里馬”被視作好馬的標準,《戰國策》就記載了君王“千金求馬”的故事,講的是君王花了500金買了已死的千里馬屍骨,引得大家紛紛前來獻馬。古代也有擅長相馬的“伯樂”,真正的好馬,不僅外形體力勝過一般的馬,而且往往非常“有個性”。
好馬能夠日行千里,疾馳飛奔,但它總需要補充草料,路上新鮮的野草就是它的首選。而真正的良馬意志力是非常堅定的,它能夠順應主人的想法,專心前進,就算吃草也只會一路往前,絕不會心有旁騖、懶散分心,所以才有了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一說。
運用到現實中,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是用來比喻一個人定下了奮鬥目標之後,就一直為了這個目標努力,就算遇到了挫折也會堅持下來,絕不會輕易放棄(回頭),而很多古代名人也會用這種精神激勵自己,比如戰國時期,蘇秦向鬼谷子學完縱橫之術後,一度貧困被人看不起,但他最終卻做出了一番大事業。
只是到了現在,“好馬不吃回頭草”反而常常被運用在感情生活中了。其實有一種情況是可以回頭的,這句俗語的下一句“浪子回頭金不換”是精華,所謂“金不換”,指的並不是拿黃金交換也換不了;“金不換”其實是一個人的名字,這個典故同樣流傳很廣。
長篇吳歌《金不換》講述了發生在錫東羊尖鄉的一個故事,當地富戶金員外家資鉅富,但他一直沒有兒子,好不容易50多歲時妻子生下了一個兒子,金員外就把他當寶貝養,衣來伸手飯來張口,所有要求統統滿足,致使金不換成為了一個大手大腳的浪蕩子。
金員外去世,金不換很快就把家業敗光了,只能沿街乞討,受盡白眼。但他的妻子卻沒有離他而去,而是每天鼓勵他,支援他,金不換終於醒悟,奮發向上,重新振興了家業。於是當地的人們都說“浪子回頭金不換”,比喻如果人走了岔路,只要及時回頭,就還有機會。
但這句話放到現實中,真的只有聰明人能夠領悟。因為很多人會把面子看得最重要,就算做錯了,也會將錯就錯,不願意做出半點改變;而真正聰明的人往往敢於面對自己的錯誤,能夠正確認識自己。這些俗語雖然簡單,但在為人處世上卻能教會我們很多!